Blankego's Humble Home

國語vs京音 & 京音vs普通話

民国初年,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建、推行仍旧是知识界反复争论的焦点。国语以南方口音为准还是以北方口音为准?国语与地方口音之间是什么关系?国语与京音选择谁?用汉字笔画的注音字母还是用拉丁字母?

1912年教育部会议通过了“采用注音字母方案”,制订了“读音统一会章程”,“审定一切字音为法定国音”。翌年,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,会议就选定注音字母方案发生了激烈争论。代表主要分为偏旁派、符号派和罗马字母派三派,各执己见。教育部职员鲁迅和浙江省代表许寿堂建议采用审音用的“记音字母”,被认同并重新定名为“注音字母”。注音字母表曾镌刻在天安门的西墙上。1919年,东北四洮铁路局开始用注音字母取代四码翻检汉字电报。1920年开始灌注注音字母唱片,注音字母也进入了盲字、哑语、旗语等领域。

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兴起,提倡白话文,反对文言文;提倡新文学,反对旧文学。同时,“汉字革命”的口号也提了出来。1918年,钱玄同在《新青年》杂志上发表《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》一文,提出“废孔学,尤不可不废汉文;欲驱逐一般人之幼稚的、野蛮的、顽固的思想,又不可不先废汉文。”陈独秀的答复是,可以废除汉字,但不可以废汉语。“且存汉语,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。”胡适表示“极赞成”陈独秀的意见。钱玄同后来放弃了用世界语替代汉字的主张,同意用罗马字母拼写汉字。傅斯年反对吴稚晖用世界语替代汉字的主张,提出“汉字绝对应当用拼音字母替代,汉语绝对能用拼音字母表达”。

国语标准音的制定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在这里不能不提上个世纪初语文教育界的“京国问题”大辩论。1919年,教育部推行根据读音统一会审定读音编成的《国音字典》。在推行的过程中,国音教员与京音教员发生了激烈争执,有的学校教员之间甚至拳脚相加,惹得校长甚至知县都出来作揖相劝。争论的焦点是官方推行的国音“牵合古今,兼顾南北”,在发音上保留了入声,尖、团音等。比如刘复主张,国语就是“普及的、进步的青蓝官话”。而南京有代表则主张,标准语的定义,应以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标准。这一观点在南方得到了强烈反响。于是乎,南方教育界强烈要求“定北京音为国音标准”,而以北京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北派却坚持“积三十年之力,‘千呼万唤始出来’的注音字母发音标准不能动”。这里面有一个原因,就是当时北京口音在文人雅士眼中地位不高。赵元任认为,“北京话的发展变化较大,声韵调失去了中古音类的许多区别”。赵元任、傅斯年年轻读书时学说京腔,都曾被家里斥道:“干吗学起老妈子话来了?”

然而,这种国音系统毕竟不是一种活的语言,遭到了各地的抵制甚至抗议。1924年,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讨论《国音字典》增修时,“决定以漂亮的北京语音为标准音”。1925年,国语统一筹备会推荐的六人委员会决定修订老国音为“纯以北京话为标准”的新国音。

五四运动后汉字改革的讨论愈加热烈。1923年,《国语月刊》杂志出版了《汉字改革号》特刊,钱玄同、黎锦熙、赵元任都发表了长篇文章。钱玄同竭力否定汉字,提出“汉字不革命,则教育决不能普及,国语决不能统一”,认为“汉字的罪恶,如难认、难写、妨碍教育的普及、知识的传播,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。”黎锦熙提出“词类连写对于汉语拼音文字的重要性”。赵元任则提出了“国语罗马字的草稿”,其中有“限用26个拉丁字母,用字母拼法的变化表示音调,不造新字母,不另加符号”等25条拟国语罗马字的原则。蔡元培也主张采用拉丁字母。

1925年,刘复发起组织了在京音韵学界的学术组织“数人会”,拿出了一套“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”。1928年9月,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了《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》,作为“国语字母第二式”。由于拼写规则繁琐、难学,政府对推行亦不热心,国语罗马字连小学的门也没能迈进去。

懶得作像模像樣的文章,且就著這幾段話往下說……

請大夥注意前段引文中的劉復和錢玄同。

劉有一篇題《國語問題中的一個大爭點》的文章,專門闡發他對國語的理想。他的「理想」也就是對所謂爭點:「京語 vs 國音京調」的反駁。

網上沒找到現成的transcription,文章很長俺又不耐煩去敲鍵盤,姑且約略提個要:

他說:我的理想中的國語,並不是件何等神密的東西,只是個普及的、进步的青蓝官话。

他的論點——一者:方言不能被統一(即由通語取而代之),所以不能把國語統一當作國家統一等同看待;二者:他認為事實不允許京語或者京調成爲一國之語。他說先是具體的京語應依從哪一階級是難以取裁的,並且,母語的腔調是萬難更改的,想將京語或者京調學到純粹是不可能的【*】。他又說國語有現成的根基(古白話文學),不必依賴於京語或者别的方言。

* 劉文 -----「我曾經問過我一個學生(他是北京人):我還是用自然的態度,說我的藍青官話好?還是竭力模仿,說京話好?他說:『先生的官話,我們句句聽得懂,可以不必說京話。』我問:『說了呢?』他說:有點『寒塵』!」

寒塵當作寒磣。

愚按,當時的官辦學堂裏外鄉老師多得是,現在呢大家夥的耳朵都被CCTV慣壞了,藍青官話還能句句聽得懂嗎?!

可見錢、劉在一九二二年(劉文)都是國語(國音)派的。可趕到了1925年劉發起6人會(錢、劉、趙元任、林語堂、汪怡),最後鼓搗出來個國語羅馬字(1928),冒著國語統一籌備會的名頭發表。此時錢、劉又嬗變成了鐵杆的京音派。

我在想,那些不中意京音(現行普通話音系)的人,是不是也就如同當初京音派反對國音,劉半農反對京語,出於一樣的緣故,打出一樣冠冕堂皇的理由。歸根結蒂呢,就是自己學不好,講出來的普通話/老國音 寒磣。

當初反老國音的是因為分不出尖團、念不出入聲。現今反普通話的是由於念不出兒音、照精不分、梗臻不分、ln不分、hu/fu不分……云爾。

所以,倘或普通話改成西南腔或者沒人去強迫下分別黍累、剖析毫釐功夫,自然也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抵觸。

所以,倘或國音被定成老派蘇州話、廣府話,抑或其他任何分音較為精細的方音,這些人一樣要反對,一樣要托詞,一樣要刁難。

某君問曰:

那可不可以拼写不同,读音相同呢?

答曰:行不通。除非是拏拼音當文字來用,使用者纔多少對「眼韻」會有些許依賴。可是主張廢棄漢字的和主張拼音寫實的往往是一彪人馬。反過來,想保守拼音的,多半也是愛惜漢字者,愛漢字,漢字則不廢,拼音則僅用於注音,以形態繁難之字母注音,不明就裏者就一定要來抗議。

日本簡化漢字同時亦改歷史假名遣。中國簡化漢字同時亦棄老國音。(顯然彼時北京的讀書人是能認出入聲的,宣諸脣吻則未必,尖團可能亦有一定難度,但也樂於接受效法京劇、昆曲中的上口音)英文倒是相當存古,可是你看,習用者一樣諠呶不休。

漢語拼音對口頭上不能分精照、臻梗的人來說就是古怪的拼寫。你看有多少人甘心情願去接受它的!

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